“《都玛简收》是非常少有的女性英雄史诗,这部作品重点展现了女性勇敢、智慧和仁爱的品质,把女性个体的成长,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在7月22日云南省绿春县《都玛简收》剧作改编项目启动仪式上,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郑静副教授表示,“女性的力量不仅仅是后宫争斗,也在前朝和庙堂,创作核心就要把原神话中注重表现个人命运的爱情史诗,转化为表现民族命运的生存和发展史诗”。
《都玛简收》是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及周边哈尼族聚居区的口传神话史诗,2021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都玛简收》描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哈尼族女子简收出生、成长、谈情、逼婚、逃婚到流浪,最后回归天界的悲剧神话,传播了哈尼族人生产生活知识以及崇拜自然、亲和自然的思想观念,以歌谣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给予人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带给人们丰富、神奇的艺术享受。
启动仪式现场 宋怡昕摄
“《都玛简收》是绿春县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以绿春哈尼族为中心,影响力辐射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哈尼族人聚居生活的国家和区域,是全球哈尼民族具有内在民族基因链接的文化宝藏,迫切需要进行影视化的改编,让更多的人知道哈尼族的民族史诗”。绿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用明强调,“启动《都玛简收》剧本改编工作,旨在通过艺术提炼,更精准、更生动地展现其蕴含的文化精髓,使其成为推动绿春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有力载体。”
郑静副教授介绍剧作改编创作构想与核心艺术理念 熊娟摄
承担该剧作项目负责人郑静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为重庆市委宣传部影视评审专家组成员、重庆市“中青年文艺创作骨干”等,她的电影剧本曾获中宣部电影局“青年优秀电影剧作奖”,电视剧剧本曾获中国文联“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立项等,编剧的多部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频道播出。
这次剧作改编启动,源自于2024年7月作为重大新闻学院“行走边疆思政课”的带队老师之一,郑静在得知绿春县文化帮扶需求时,欣然乐意承接了绿春宣传部力邀对《都玛简收》创作改编和IP开发。接受任务后,她就着手采风、调研工作,数次到绿春乡镇听取省级非遗传唱人对该史诗的传唱,开展了《都玛简收》的创作研讨会等。“学院全力支持她牵头的《都玛简收》剧作改编,这有助于传承发扬哈尼族文化,推进成为联结东南亚区域的哈尼族文化族群,实质是在响应‘绿春有所呼,重大有所应’的对口帮扶政策,这也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次积极的‘绿春实践,重大行动’文化帮扶的典型案例。”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都玛简收》详细记载了哈尼族人的民族迁徙史和文化变迁史,源自中国,覆盖中国西部到东南亚部分国家,进行电影剧本创作改编,也是我们积极推进“讲好中国故事”和推进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一个具象的学术实例。”
国家级非遗史诗《都玛简收》剧作改编启动仪式暨座谈会,是2025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行进边关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个活动,参与其中的同学们颇受感触和教育。硕士研究生杨晓君说:“导师郑静老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深打动了我,将激励我扎根基层做创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真情刻在人民的生活中。”新闻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灿表示“真没有想到,新闻学院在文化帮扶上能有如此的真功夫和硬实力,剧作改编的启动,不仅是绿春本地哈尼族文化可借助影视作品走向更广阔舞台,也是专业力量赋能地域非遗活化传承的有益探索。”2024级本科生苏泓羽则认为座谈会的参加受益匪浅,对于剧本创作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民族团结的具体行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校地参加剧作改编启动仪式与座谈部分人员 卢奕熹摄
据绿春县吴炯副县长介绍,自2012年对口帮扶以来,重庆大学一直以“绿春所需,重大所能”对绿春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帮扶。2023年以来,重庆大学陆续投入了约50万元资金用于《都玛简收》绘本、插图、文创IP和短视频的制作,更加期待《都玛简收》以崭新的电影或戏剧艺术形式焕发新时代光彩。
座谈会上,绿春县文旅局、绿春县文联、绿春县民宗局的有关人员,绿春哈尼文化研究所、绿春本土文化工作者等畅所欲言。其中,绿春县民族文化推广者、哈尼族代表卢保和、龙元昌等充分肯定了重庆大学及重大新闻学院对绿春文化帮扶的善举,认为此次《都玛简收》剧作改编的启动,将对绿春县文化创作和传承带来里程碑式的意义。(作者:罗荣 王野)
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